返回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民主管理 / 文件制度

学校工作报告(2024年3月)

2024-03-27     发布:    点击:0


 校长 孙友宏院士

 (2024年3月26日)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工作回顾

 2023年,学校以开展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北京市重要工作部署,紧密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实现“占高地、上高原、攀高峰”第一阶段发展目标,面对“教育强国,地大何为”重大课题,交出了亮眼、提气的北地答卷,为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高学校党的建设质量

 1.实开展主题教育,全面推动事业发展。深入开展集中学习和交流研讨,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18次,其中党委书记、校长领学11次,赴中国地调局、延安、西柏坡等地开展联学研学6次,9篇学习成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刊登。聚焦学校事业发展大事难事,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校领导带队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0余家单位实地调研,组织召开60余场座谈会,形成校级调研报告11份、中层领导干部调研报告182份。把推动事业发展作为最终目的,深入开展问题整改整治,学校层面整改问题42项、二级单位整改问题545项全部销号,破解各类改革发展难题27个、制订修订各类制度文件90项、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169个、主动为师生做好事225件。

 2.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学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和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制度规定决策重大事项,并对会议重要决议决定进行督查督办,确保上级党组织和学校党委重大决策、重要事项、重点领域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完善议题审批流程,提高会议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议事能力和决策水平,全年召开党委全委会2次、党委常委会24次、校长办公会21次。

 3.加强党的组织工作,基层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持续优化“选育管用”工作,首次开展全校二级单位述职测评。选派4名干部援疆和定点帮扶,推荐20余名干部到国家部委、北京市等借调锻炼,选拔校内挂职、巡察干部35人。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抓好年轻干部培养使用,优化调整中层干部95人次。实施干部素质提升计划,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轮训干部576人次。认真做好人才引进、项目申报等政治把关工作,加强校内外人才安全保护工作。顺利通过《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检查,入选北京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特色项目,6个基层党组织和个人获评北京高校“两优一先”。平稳有序完成19个二级党委换届选举。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手册,制定党建月度重点任务清单。全年发展党员807人,举办发展对象培训班3期,培训学员935人。高质量推进红色“1+1”党支部共建,连续两年获评北京市“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1个本科生党支部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

 4.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快形成。制定“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形成党建引领“五学”框架下的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持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辅导员队伍建设,专职思政课教师增加到37名,举办首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新建5个辅导员工作室。扎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建立常态化集体备课制度,编写特色教学案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举办首届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比赛,1个团队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正高组二等奖。《师生同频共振 深学深悟党的二十大精神》获评北京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创新案例。总结“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阶段性成果,完成对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试点项目验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地质传家宝一体化育人工程”入选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项目。1个班级获北京高校十佳示范班集体,1人获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5人荣获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弘扬教育家精神,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举办第七届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培训班,覆盖青年教师83人,印发《师德集中教育读本》,编发《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参考》36期。

 5.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思想引领更加有力。健全每月研判、定期通报、专班处置工作机制,全年召开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研判会16次。加强阵地管理,严格把关教学环节意识形态,严格执行“一会一报”制度。坚持把监测预警摆在首位,建立全网巡查机制,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显示度和影响力,推出重磅报道、典型报道,真正做到新闻有分量、宣传有高度。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举办袁复礼先生科学家精神主题展,召开纪念高元贵、袁复礼等老一辈地质教育学家座谈会,举办北地大讲堂3期,“自然文化系列”讲座12期,开展“阅享新时代 书香满北地”阅读宣传推广活动,举办“我们的国家公园及其珍稀动物今生前世”专题展览,校史馆获批全国第二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6.强化政治监督,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断完善。召开全面从严治党会议部署工作重点、明确责任分工,组织签订责任书74人次,开展中层领导集体谈话189人次。制定《加强对二级单位“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若干措施》,聚焦招生考试、选人用人、职称评审、基建工程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60余次。持续开展教学科研单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组织16个二级单位梳理廉政风险点245个,制定防控措施750余项。扎实开展专职纪检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修订《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工作办法》,优化二级党组织纪检委员队伍结构,加强专兼职纪检队伍培训。制定年度政治监督重点任务清单,开展借培训之名公款旅游问题专项检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专项治理等。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持续加大监督执纪中的谈话比重。推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1件作品入选第八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召开首轮次巡察工作总结大会,建立巡察整改评估指标体系,对8家单位开展巡察整改督查评估。推广巡察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巡察成果的实时共享与精准共享。制定巡察工作五年规划,召开巡察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对2家单位开展新一轮巡察。

 7.化统战、群团和离退休工作,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举办参政议政能力提升培训,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职建言。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开展专题学习,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主管理,召开第六届教代会第三次会议,做好提案和“代表面对面”工作。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号”称号,1名教师获“首都劳动奖章”,7名教职工获北京教育系统“育人先锋”称号。不断完善岗位技能竞赛体系,1人获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理科组二等奖,6名教师获北京市青教赛、青管赛一等奖。进一步丰富教职工文体活动,举办排球赛、足球赛等多项体育赛事,组织开展读书分享会、主题摄影展、诗词作品展等活动。持续推进共青团改革,认真落实《关于改革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引领实效的若干措施》。推动“一级管理、二级关怀”工作机制落地落实,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教职工服务保障,举办插花、茶艺等特色活动,开展病困老同志上门走访800余人次。

 (二)瞄准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1.推动学科转型升级,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召开“十四五”规划中期检查研讨会,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举措。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地球科学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ESI前1‰学科数量增加到3个。开展“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统筹实施“双一流”建设专项、教育领域扩大投资专项。推进北京市“双一流”和高精尖学科建设。深化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交叉学科培育,实施学科发展研究基金项目,立项资助28项。制定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选聘、“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等管理办法,健全资源配置和学术评价激励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

 2.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本科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地质类工科求真实验班由校内选拔改为高考选拔,推动燕山书院、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地质类工科求真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建设。不断深化招生工作,多措并举开展线上线下招生宣传,新建57个本科优质生源基地,召开本科招生工作总结会。持续推进专业建设与专业认证,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翻译、艺术与科技3个招生专业,安全工程、石油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课程建设,14门课程获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成果培育取得显著成效,《“五位一体”地质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获首个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强化毕业论文过程管理获评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8项。组织完成2000余名本科生北戴河地质实习和760余名学生周口店地质实习。

 3.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新增科研博士专项招生计划,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招生。实施教改教材项目,立项资助教材9部,教改22项。加快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数字资源,完成2门精品数字课程制作。大力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实施“研究生名师讲堂”专项建设,开展研究生创新资助及科研激励项目,获奖人数和高水平成果比2022年大幅增加。不断加大研究生参加各类竞赛的扶持力度,获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3项、三等奖17项。强化研究生论文质量监管,完善学位论文双盲审制度,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建设专业学位联合培养基地,强化企业导师选聘及管理。举行自然文化研究院首届开学典礼,制作《自然文化概论》慕课。

 4.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持续提高。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以身心健康为突破,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完善“教、练、赛”为基础的“健康北地”工作体系,1名学生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跆拳道铜牌,校田径队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获7金1银3铜位列奖牌榜第一。开设“大地之声·人文之美”音乐作品鉴赏公开课,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60余场,原创话剧《地苑赤子》获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多幕剧类别金奖。建设劳动教育专业教室,挂牌7个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举办“劳动最光荣 奋斗最青春”劳动实践接力赛。组织参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各类志愿服务318项,组织269支团队开展“情系大地,筑梦中国”暑期社会实践,1人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2支团队获“互联网+”全国铜奖,1个项目获“挑战杯”全国赛道三等奖。深入实施“2314”就业助推工程,2023届毕业生一次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4.23%。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成长团体活动,学校学生心理工作获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特色工作奖。

 5.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获批立项,吸引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专家参与工作,“面向2030”地球深部探测与矿产资源勘查重大项目立项、羌塘油气项目前期论证如期推进。新增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和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共同牵头单位,组织教育部高校编制地学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指南建议,共同申报“深地探测技术与装备”等拟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时数字地球与矿产资源教席。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1585篇,其中在《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等相当水平期刊上发表高水平成果9篇。新增授权专利337项,其中发明专利241项。2023年科研到账经费4.57亿元,横向经费突破2亿元。获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直接经费近1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2项,直接经费0.62亿元,其中优青项目3项;获海外优青项目4项;获批三大社科基金项目10项,首次获批教育部思政重大项目。各类科研奖励不断取得突破,获“第十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1项,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获2023年环境保护科技奖一等奖1项。期刊质量进一步提升,《Geoscience Frontiers》影响因子提升至8.9,在国际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领域200种期刊中排名第7。

 6.加强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工作开创全新局面。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工作制度,制定《关于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新聘任2名外籍院士,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第二层次人才2名、第三层次人才1名、特聘教授1名。国土空间治理与美丽中国建设教师团队获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获“第十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1人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5名教师和1个教师团队在全国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3名教师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1名教师获“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1个团队获2023年环境保护科技奖一等奖。修订博士后管理办法,举办优秀青年学者论坛,新增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达到16个,全校招收博士后31人。首次开展预聘人员的长聘工作,严格各类人员招聘、录用和管理程序,做好职称评审和岗位晋级聘任。

 7.拓展国际国内合作,“走出去”、“引进来”取得新成绩。持续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科研合作,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13份,举办国际会议3场,参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完成中俄贝加尔湖联合科学考察。进一步扩大学生双向交流规模,与鲁汶天主教大学、奥克兰大学开展硕博双学位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参加希腊爱琴海莱斯沃斯岛等跨国野外地质考察。获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5项,获得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推动中非地学合作中心纳米比亚分中心建设。加强与政府部门、自然资源行业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与赤峰市政府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份。举办自然资源战略发展高端论坛,发布中国自然资源发展报告。持续做好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召开校友会换届大会,在雄安新区、广东、浙江等地挂牌校友之家。获社会资助资金和实物1000余万元,设立“小米奖助学金”。

 8.强化内部治理能力建设,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设立院长基金,适度扩大学院经费自主权。实施报销“瘦身计划”,开展学校管理体系内部控制诊断。修订工程项目审计办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审计系统,开展各类审计97项,提出审计建议65条。建立学院公用房台账,出台公用房定额核算及有偿使用办法。启动新一轮房屋出租出借,实现校属企业有偿用房。统筹分配房屋修缮专项经费,加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深入落实实验项目风险评估与操作规范,建立完善实验室安全“全流程管控”机制。制定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等管理办法,用好实验室改善专项资金,支撑保障5个实验教学中心更新升级。推进政府采购预算管理一体化,高质量做好重点项目招标采购,全年采购项目1736项。全面上线高性能计算平台,双精度计算能力每秒367万亿次。深入推进数据中台二期建设,完成8个业务系统的初轮数据质量检测和20个业务系统数据集成,构建教师一张表信息平台。开展校内部分楼宇网络升级改造,实现光纤入室和无线WiFi6覆盖。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国家政务数据共享应用。升级网上办公系统,丰富“掌上北地”功能,持续推进网上办事大厅三期建设。优化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9.焦师生群众关切,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扎实做好接诉即办和信访工作。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强化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排查安全隐患425处、约谈二级单位7次。全年开展各类应急演练21次,招聘退役消防兵充实校园微型消防站队伍,成功处置火情2起。聚焦地下空间、施工工地等重点领域开展安全检查18次,稳妥推进违规电动三、四轮车清理整治,校园“110”全年处置师生求助信息806起。生活区改造取得重要进展,取得《多规合一协同平台会商意见》,列入2023年中央国家机关在京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并完成住建部备案,妥善解决制约项目进展的资金问题。平泉基地建设和秦皇岛实习基地食堂改扩建有序推进。海业楼二层及地下空间如期完成修缮改造,继续教育学院顺利入驻办公。“自然有味”餐厅正式营业,新增就餐座位560个,建设智慧食堂,更新菜品530余种。聘请学校法律顾问,妥善应对涉及学校的诉讼、仲裁,成功收回保定理工学院合作经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完成教学区四栋家属楼公共区域水电表刷卡计量改造,居民用水量环比减少35%,顺利通过北京市绿色学校创建行动达标验收,获评首都绿化先进单位。不断优化后勤服务保障,引进物美连锁超市,修建洗车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系统,抓好用水、用电、供暖、维修等“关键小事”。高质量统筹协调各级各类场地使用,保障校内大型活动开展,体育馆运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持续提升会议中心会务保障水平。校医院跻身海淀区卫健委评定优秀等级的三所校医院之一,拓宽检治项目10余项。

 10.全面推进雄安校区建设、积极谋划在海南办学。雄安校区总体规划建设方案获批,并正式开工建设。统筹“一校两区”建设发展,优化北京校区和雄安校区功能定位。联合发起成立“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与雄安新区签订共建引才工作站、签约产学研合作。持续推进建筑单体和各个专项设计,充分调研建筑单体功能需求,编制建筑单体设计任务书。抓住海南国家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党委书记、校长带队赴海南拜会省委主要领导并开展调研,积极谋划在海南设立科研机构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校师生员工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取得的。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体教职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指导和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工作思路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今年学校也将召开第十二次党代会,谋篇布局下一阶段事业发展。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高质量开好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踔厉奋发、开拓进取,加快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今年的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把开展主题教育的经验总结好、运用好。突出理论学习的政治性,坚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重要讲话等作为“第一议题”,进一步完善“五学联动”机制,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涵和科学要义,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和研讨,引导全校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使命。

 二是高质量开好学校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精心做好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组织筹备工作。广泛深入调研,高质量起草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全面总结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各项成绩,科学谋划下一阶段学校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做好学校党委、纪委换届工作。抓好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宣传,推动党代会精神落实落地,将党代会精神转化为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加快构建地大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新格局。加快推动传统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推进学科布局动态调整、学科分类分层次建设,大力建设和培育交叉学科,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优化整合、统筹推进大学科融合、大科学计划、大科技项目、大资源平台、大自然文化、大校区建设、大先生培育、大思政育人等重点工程,编制建设规划,明确中远期建设目标和建设举措。持续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教育评价改革重点事项。开展“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价和激励工作,实施北京市“双一流”建设专项,推进“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完善学科带头人选拔制度和创新群体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开展一级学科带头人选聘工作。

 四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面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启动“立德树人工程”。着力抓好本科生教育教学,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本科生国际化培养,重点抓好燕山书院、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地质类工科求真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建设。建立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具有地大特色的教材规划和教材体系,创新教师教学培训体系,做好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选育工作。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招生专项、卓越博士研究生计划。加强研究生分类培养,制定专业学位管理办法,推动建立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做好学位授权点组织申报和动态调整。开展创新资助项目、科研激励项目,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坚持五育并举,大力推进“1+2+10”“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施美育浸润行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发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实施“2314”就业助推工程,继续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健全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

 五是有力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有组织科研,全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主动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面向2030“地球深部探测与矿产资源勘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羌塘油气科考项目取得更大进展。大力推动我校“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地球生物学与地质环境危机”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申报。积极与吉林大学联合申报深地装备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面推进“深时数字地球”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建设。积极组织好各类奖励申报项目,稳步提高科研经费总量和科研成果质量数量。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出版《地学前缘》创刊30周年纪念特刊。对标国家高端智库,加大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建设力度。

 六是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贯彻落实学校《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积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吸引海内外人才。开展2020-2024年教师及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聘期考核,完成新一轮岗位聘期聘任。坚持分类评价、破立结合,修订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相关文件。继续举办优秀青年学者论坛,吸引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以二级单位业绩为导向,探索对单位的考核绩效激励举措。

 七是大力拓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学术机构科研合作,形成分级多元、自主开放的合作交流体系,推进教学、科研与文化等实质性合作。抓好“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项目管理,推动中非地学领域学术合作交流。积极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组织申报外专引智项目。优化留学生英文培养方案,不断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拓展校友和社会服务工作,聚焦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打造协议申请、签订、监督、实施等一体化国内合作管理服务平台。紧扣校友需求,持续推进“校友之家”工程,加强多层级校友信息库建设,健全一体化校友服务平台。拓展基金会筹资渠道,加强线上+线下捐赠体系建设。继续做好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工作。持续推进继续教育学院转型发展。

 八是全面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优化学校资源配置使用,深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建设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完善招标采购工作信息化建设,开展学院公用房定额核算和有偿使用,规范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进一步完善地大国际会议中心运行管理模式,规范体育馆外协单位管理,更好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建设完善网信基础设施,加强校级高性能计算平台推广使用和优化管理,推进数据治理体系和教师“一张表”工程,优化重构学校信息化业务生态。提升精细化服务师生水平,更新食堂菜品种类,打造健康饮食,加强校医院口腔、中医等专科能力建设,推动落实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实施体育馆空调管线和羽毛球场地地胶修缮,做好秦皇岛、周口店实习基地管理维护,深化落实“一级管理、二级关怀”离退休干部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建设开放、共治、共享社区文化。

 九是全面推进一校两区三基地的“大校区”建设。全面推进雄安校区建设,扎实推进雄安校区一期所有组团项目设计、报批、报建工作,力争实现2024年底前一期全部单体建筑全面开工建设。积极谋划雄安校区二期办学规划,编制二期总体规划建设方案。健全工程项目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定期召开工程项目现场工作会议,压实安全生产闭环责任,保障工程项目安全平稳有序开展。积极推进西区生活区腾退搬迁,全面开展平泉实习基地建设和秦皇岛实习基地食堂改扩建工程,实施学生宿舍楼装修改造和毕业生宿舍及公共区域粉刷,完成学校东门周边景观升级改造,做好逸夫实验楼九层办公用房改造和部分人才用房修缮,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前期论证及各项准备工作。主动谋划赴琼办学工作,积极推进在海南省设立科研机构并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十是不断提升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质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强化学校机构编制规范管理,进一步构筑校内机构编制制度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组织实施校级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全面开展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力培育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党支部,积极申报北京市党建先进校。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中层领导干部队伍结构,持续提升干部素质能力,健全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机制,抓好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统战、群团工作,进一步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工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实施“青马工程”。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新的一年,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承发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聚焦建设中国特色、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任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面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努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新时代地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