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报告(2023年3月)
2023-10-23 发布:[工会]陈萍 点击:121次
沉静务实 开拓进取
奋力开创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在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 孙友宏
(2023年3月21日)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工作回顾
2022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教育部和北京市决策部署,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高品质举办70周年校庆活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以坚定的决心、奋进的姿态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成果转化。全年召开党委常委会28次,研究审议了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的195项议题。认真抓好学校《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施方案》的落实,确保96条具体措施落地落细。召开二级党组织书记例会13次,听取基层党建工作汇报,不断加强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建设和干部师生的教育引导,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教育部党组、北京市委的决策部署上。
2.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部署,制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施方案》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工作方案》,组织各二级党组织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强化理论学习,创新方式方法,修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中心组聚焦二十大精神开展专题学习研讨,组建师生宣讲团,组织师生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年共开展学习25次,其中7次专题报告,1次实地研学,7次交流研讨,10次集体学习。编印《中心组学习参考》15期,《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参考》36期。理论宣传取得新进展,在《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
3.全力维护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严格落实教育部、北京市的各项工作部署,科学精准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全年召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议42次、疫情防控办公室会议30次,研究部署学校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工作,层层压实校园疫情防控责任,切实筑牢校园防控安全防线。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确保应接尽接建立校园免疫屏障。11月10日学校出现首例确诊阳性病例后,坚持“以快制快”,深化“校地协同”,认真落实上级有关要求,最大限度确保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好接诉即办工作,加强对涉疫师生及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关心关爱和服务保障。根据上级安排,及时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恢复正常教育教学和工作生活秩序,确保校园安全平稳。
4.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亲自部署定点帮扶工作,赴青海省化隆县进行现场调研督导。全年召开帮扶工作专题会议8次,及时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圆满完成“6个200”指标任务,有序推进“十农计划”,十个方面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继续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对阿河滩地质文化村进行升级打造。中国地质学会正式评定“阿河滩黄河地质文化村”为三星级地质文化村(目前最高级别)。“大山里的蒲公英”——青年社会实践荣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一等奖。牵头做好高校“资源环境帮扶联盟”工作,在化隆县成功举办联盟年会暨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主题论坛,携手打造高校组团式帮扶协作标杆典范。
5.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控,每月召开安全稳定工作形势研判会,制定《安全稳定工作任务清单》,修订《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管理办法》等文件。组建专项工作组,设置专项督查工作观测点,对校内各二级党组织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专项督查。规范校园宣传栏、电子屏等宣传阵地管理,建立报告会、论坛等阵地的“三级审查”机制,实行官方公众号审批备案和年审制度,明确审批责任,严格审批流程。成立舆情监测专班,全年共核查处置重点舆情115条,处理4起网络舆情事件。
6.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干部工作。2022年向外选派挂职借调干部31人次,校内选拔挂职干部17人,选拔校内巡察干部27人,持续提升干部队伍各项素质能力水平。不断优化中层领导班子结构,精准科学选用干部,全年共调整中层干部53人次。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扎实做好干部兼职和因私出国境管理,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年度查核结果一致率为100%。认真做好人才选拔、推荐、引进等工作中的政治把关,加强校内外人才安全保护工作。召开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编印基层党建工作指导手册,对16个教学科研单位进行党建工作检查。加大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力度,完善校领导带头联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完成党的二十大代表推荐提名工作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推荐选举工作。扎实推进学生党建工作,培育样板党支部16个,132个学生党支部完成红色1+1共建活动。
7.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和警示教育大会,组织签订责任书、开展集体廉政谈话和廉政党课,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制定《2022年政治监督重点任务清单》,有力有效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开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专项监督检查25次,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监督检查150余次。聚焦“一把手”和领导班子履职尽责,加强日常监督。强化纠树并举,培土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完善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制度机制。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举办廉洁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强化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组织28个二级单位开展廉政风险排查,梳理廉政风险点140余个,完善防控措施350余项。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不断提升执纪审查能力和水平。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正名。加强纪检队伍能力建设。按照教育部党组要求,认真做好巡视整改工作。开展8个二级党组织的政治巡察,并延伸巡察37家二级单位,推动完成首轮次巡察全覆盖。制定《加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实施方案》,深化巡视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
8.扎实做好统战群团工作。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全面领导,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完成全国、北京市政协委员的推荐和考察工作。支持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支持学校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履职建言。扎实做好学校民族宗教工作,强化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召开第六届教代会、第十四届工代会第二次会议,开展“代表面对面”活动,开发应用电子提案系统。举办学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2022年,学校荣获“首都劳动奖状”,学校工会荣获“北京工会示范职工之家”称号。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引导团员青年健康成才。认真做好冬奥志愿服务,学校运行团队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坚持“三贴近”,用心用情服务离退休教职工,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关心关怀。
9.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出版首套大型科技成果和文学作品丛书——“中国地质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文丛”共计77本。摄制70周年校庆宣传片《山高水长 行稳致远》和微电影“大地情书”,微电影入选第十届北京国际科技电影周优秀影片展。完善自然文化育人体系,出版国内首部自然文化通识教育读本《自然文化概论》,成立湘西、延庆、黄河分院,举办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化”为主题的自然文化高端论坛系列活动。“生态文明视域下自然文化育人体系创建与实践”教学成果项目荣获202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1.7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高品质举办。遵循“节俭、简朴、热烈、隆重”的原则,以“新北地·新征程”为主题,围绕“校风、校友、校园、校区”四个重点,实施“铭心”“正心”“凝心”“潜心”“连心”“润心”“雄心”等“七心”工程。隆重召开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成功举办全球地学教育校长论坛、自然文化高端论坛、自然资源战略发展高端论坛,校园道路、广场、园林等景观命名揭牌,新校史馆顺利落成,中国地质大学校庆文丛重磅发布,校庆文艺晚会和原创话剧《地苑赤子》精彩上演,公交站名成功更换,共同汇为一场致敬历史、面向未来,爱校荣校、凝心聚力,立德树人、寓教于乐,豪情满怀、催人奋进的校庆盛典。
2.学科建设不断加强。正式发布“十四五”规划,围绕国际学术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统筹谋划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和“七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学校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巩固扩大。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入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完成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和2个《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修改完善,并向社会公布与推进实施。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持续位居A+,新增A-学科1个、B+学科2个,17个学科有进步。学校首次进入ESI农业科学领域全球机构排名前1%,ESI前1%学科领域数量增加到8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章程(2022年修订)》正式发布实施。
3.人才培养成绩喜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燕山学院、基地班、求真班、创新班精准培养平稳推进。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35个国家级、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占总数的74%。土木工程、测绘工程两个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地质传家宝”为特色的“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成效凸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不断加强,年度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40项。8项成果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用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第三批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育思政建设和研究生论文质量监管不断强化,学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积极探索招生工作改革,首次招收专业学位博士,首次推行学科交叉博士专项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博士专项计划。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发布加强线上教学质量的通知,确保线上教学质量。学生就业创业成绩突出,学校在2022全国大学生毕业季系列主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组织高校”、“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团队”。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62项,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获得团体特等奖和个人单项特等奖4项。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方面喜添新绩,成立劳动教育中心,在首都高校秋季学生田径运动会上金牌总数高居榜首,学校获评“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4.科技创新成果突出。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稳步推进,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召开深时数字地球开放科学论坛。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深时数字地球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通过专家论证。王成善院士团队成果入选教育部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羌塘盆地油气”项目工作稳步推进,启动5个先导性研究项目和技术验证项目,目前已到校经费4500万元。谋划启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申报工作,组建“地球深部钻探工程”和“深地四维观测”两个专项任务研究团队。全年科研经费到账超过4.27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直接经费资助1.16亿元,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资助8818万元,横向经费达到1.74亿元。获批省部级科创平台3个,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25项,重点研发项目和课题20项,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51篇,其中标志性刊物学术成果147篇,较去年同期增长24%。期刊中心办刊质量进一步提升,《Geoscience Frontiers》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 5%)榜单,在国内地学期刊中排名第一。《Geoscience Frontiers》和《地学前缘》荣获202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杰出科技期刊”。
5.师资队伍持续强化。以学校事业发展为导向,优化人员与职能配置,启动并完成新一轮科级管理岗位聘任工作。人才引育机制不断健全,“内培”“外引”工作打开新局面。成秋明院士当选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杰出讲席,1个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获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3人获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社科类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1个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育人团队,2名教师获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获评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获北京市优秀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引进第二层次人才2人,第三层次人才2人,特聘教授1人。4个团队在第二届北京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3名教师在第四届全国混合式教学比赛中获奖。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6.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平稳推进。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交流合作,与世界一流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备忘录10份,与政府部门、自然资源行业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新签、续签国内战略合作协议25份。成秋明院士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时数字地球和矿产资源”教席计划。成功举办第21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等5场重大国际会议。全年获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12项。积极开展西部高校援建工作,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完善校友与学校紧密互动机制,海内外校友踊跃参加线上线下校庆活动。
7.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持续为师生营造更现代、更智慧、更优美的校园软硬件环境,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收回餐饮中心四层2000平米场地,改造升级后将极大改善师生用餐条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完成眷50楼18套回迁安置房的交接工作,调配700多平米空间改善学院青年教师办公条件。完成教2楼、教3楼、教4楼加固改造工程,4个学院的教育教学科研环境显著改善。海业楼装修工程稳步推进,平泉实习基地如期开工,周口店、北戴河实习基地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完成“多规合一”报批,生活区改造工作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制订实验室安全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实验项目风险评估制度。新增固定资产共计4636台/件,对84台大型仪器设备新增或更新了收费标准。有序开展高性能计算平台一期建设和北地超融合虚拟化平台,完成5G专网与校园网融合应用和正版软件系统平台建设。
8.服务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广大教职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多渠道、全方位提升师生幸福感。积极争取国家贴息贷款,推进实施重大设备购置和配套设施贴息贷款专项工作。推进财务管理工作体系化、规范化、信息化、透明化、精细化“五化”建设。优化财务业务流程,建立财务报销快速通道,实现线上业务审批。推动内控工作常态化,实现向学院延伸发展,建全“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内控机制。扎实开展审计工作,全年开展各类审计共87项,审计总金额累计为27亿元。完成9名中层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有效规范权力运行。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宣讲采购政策,大力推进网上竞价、网上比选采购方式,改革招标人代表选派方式,提高招标与采购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发展安全服务保障职能,全年共排查6132个房间,校园“110”全年共接案件493起,案件回复率100%,帮助师生找回遗失物品362起,师生安全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校医院全年完成核酸采样75万余人次,积极为师生提供24小时应急救治和“11类症状”患者就医的绿色通道,全力做好师生基本医疗保障工作。博物馆、校史馆、体育馆、图书中心服务功能持续优化。加强后勤系统的队伍、制度和平台建设,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9.雄安校区建设稳步推进。高标准、高起点、高站位研究制定在雄安新区办学的发展规划,修订完善雄安校区建设的学院设置、机构设置、学科专业布局专项规划方案,稳步推进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设计工作。成立雄安校区建设指挥部,壮大工作力量,稳步推进工作。筹建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联合天津大学编制完善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联合研究生院建设方案。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成绩的取得,是学校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结果。成绩中凝聚着老领导、老同志的智慧和汗水,包含着广大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所有为学校建设发展而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师们、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工作思路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实施“落地行动”,强化一流学科体系建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统筹推进“七大工程”建设,踔厉奋发,开拓进取,加快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制定年度专题学习重点内容安排,创新学习模式,搭建交流平台,确保学习实效。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高质量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牢牢把握宣传工作主动权,不断提高宣传工作水平。聚焦重点亮点,加大策划力度,深入挖掘重大事件和重要成果背后的新闻资源。构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大思政”工作格局,做好后疫情时代的党建思政工作。推进北京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完善建设方案。打造“网格化·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共同体,打造北地特色思政教育品牌。推进“数字思政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快《第二课堂成绩单》推进速度,以数字化赋能精准思政。
(二)推进治理体系和教育数字化建设,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以大学章程为核心,不断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法治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和法律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各类学术组织的运行机制,拓宽师生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深入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展中期评估、成果总结与建设成效目标调整研讨。稳步推进以“院为实体”的“放、管、服”改革,推进办学资源有序向学院集聚。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评价体系,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深化财务制度改革,适度扩大学院经费自主权,激发学院办学活力。深化科研经费放管服政策,让科研人员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营造良好科研生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汇、校地融通。借助“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历史机遇,推进教育数字化工作。充分运用慕课、微课等多种方式,提供多元、智能化学习环境并不断深化应用。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启动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准备工作。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稳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召开一流专业建设交流研讨会,强化优质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力度。重视教育教学成果凝练总结,力争实现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突破。发挥教材建设委员会作用,做好“十四五”教材建设和立项工作。召开地质类高校文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组织第四届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编制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化方案(2023-2027年),深入谋划学位授予点布局,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健全博士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强化研究生论文质量监管,完善学位论文双盲审制度。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规范导师遴选和聘用程序。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加强研究生国际交流合作和科技创新奖励扶持工作,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强化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稳步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积极开拓培训市场,完善非学历培训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继续开展“新三光荣”教育。加强校院两级学业指导中心协同,以“五率”为有力抓手和评价指标,营造良好学风。完善“健康北地”学校体育竞赛体系,打造贯穿全年的系列体育赛事。开展全员心理健康测评,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拓展心理育人受益面。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和教材,拓展升级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以自然文化为特色的美育教育课程体系,丰富艺术与审美课程和实践活动。继续实施“2314”就业助推工程,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和导师培养。
(四)强化一流学科体系建设,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保持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流学科的优势地位,继续推进学科从岩石圈向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拓展,由地质找矿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结合雄安校区建设规划,积极稳妥做好学科、学院的调整优化工作。制定“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管理办法,完善学科带头人选拔制度。研究分析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推进分层分类学科建设实施计划,努力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加强有组织科研,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入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积极参与推动面向2030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主动谋划深地领域大科学装置,持续做好“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大资源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新建工作。以“深时数字地球”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动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布局调整和建设运行工作。培育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加大重大项目实施、重大平台申报和优秀人才申请等工作力度。加强科技期刊建设,保持《Geoscience Frontiers》和《地学前缘》在国际和国内地质类期刊优势地位。加强科技成果培育与筛选布局,推进有组织产学研用合作对接。不断创新地学科普内容和方法,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对标国家高端智库,加大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建设力度。
(五)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精准引进和培育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一流领军人才和顶尖科学家,大力培育优秀青年人才。构建贯通式培养与发展的博士后管理体系,建好一流师资队伍蓄水池。开展第一批预长聘人员遴选长聘工作。严格各类人员招聘、录用和管理程序,做好高层次人才岗位聘任工作。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工作和岗位晋级聘任工作。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强化教师精神引领,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师德建设与业务工作相互融合。加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开展“北地先锋”教师系列奖项评选工作,举办“尊师”主题月系列活动,厚植师道文化,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六)加强交流合作,提升服务社会和行业发展贡献度。深入开展校地合作、院地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制定国内合作成效评估与激励办法,统筹提升国内战略合作管理工作实效。结合自然资源行业需求,积极融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发展战略。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发挥学校学科科研人才优势,有力有效服务首都建设发展。扎实开展援建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围绕“6个200”指标任务,实施“十农计划”,精准落实定点帮扶化隆县各项任务。创新工作理念,持续提升校友、基金工作实效。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校友联络走访,实施校友建家工程。扎实做好基金工作,积极争取各类资源,助力学校建设发展。落实“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科研合作。加强与培养单位沟通交流,促进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推进外专引智项目申报实施,做好“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项目管理。积极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
(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管理服务保障能力。以保民生、保运行、保重点为原则,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推进财务管理改革,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促进工程管理进一步规范。坚持“审计—整改—规范—提高”主线,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强化招标与采购流程管控,提高招标文件质量。扎实推进平泉产学研基地建设,实施秦皇岛实习基地食堂改扩建,改善周口店实习基地生活条件。积极稳妥推进生活区危旧房改造。建立教学科研等公共用房定额配置和有偿使用制度机制,提高公共用房调配的科学化水平。做好海业楼二层及地下空间办公用房改造工作。持续加强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抓好实验室安全。修订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和收费标准,制定大型仪器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扎实做好雄安校区前期报建工作,完成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设计方案,稳步推进雄安校区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餐饮中心四层改造,稳步推进家属区食堂建设。扎实推进后勤工作信息化,建设节约型校园。巩固校地协同工作成效,建立健全联动协同机制。加强医疗建设,落实“乙类乙管”下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提升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水平。继续做好教职工子女入学等工作,用心用情、精准精细做好老同志工作。提升居委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体育馆管理实效,增强国际会议中心经营管理效能,持续强化博物馆辅助教学、交流合作、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功能,做好档案馆档案服务工作,进一步发挥新校史馆作用。加大阅读宣传推广,营造书香地大氛围。深入实施智慧校园建设。
(八)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加强正面舆论引导能力,守好意识形态安全阵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继续完善围绕“五学”聚焦“七大”抓党建工作机制,把事业发展的成效作为衡量各二级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准,推动各级党组织增强政治功能,发挥组织优势。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平稳有序做好二级党组织换届工作。提高中层领导班子配备水平,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坚持全的要求、严的基调、治的理念,召开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暨警示教育大会,组织签订责任书,开展廉政党课和集体廉政谈话进一步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加强全过程、全方位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建设,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制度规定,强化制度执行。加强六大纪律建设,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以优良党风促校风、带教风、正学风、转作风,督促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做好新一轮巡察工作。巩固70周年校庆和北地文化建设实施工程的成果,做好校庆文化成果的持续推介,挖掘、凝练和诠释好地大精神。深入开展自然文化学术交流及研究,培育自然文化研究的高质量成果。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党委对群团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工会和共青团工作全面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近年来,全校师生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我们做成了之前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大事,解决了很多之前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新的一年,我们要沉静务实,开拓进取,保持战略定力,迈着更加奋进的步伐,扎扎实实把学校事业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为把我校早日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共同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