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报告(2022年3月)
2023-10-23 发布:[工会]陈萍 点击:0次
在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四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 孙友宏
(2022年3月29日)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工作回顾
2021年,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全校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决策部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实施“十四五”规划,乘势而上、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要使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全体地大人牢记初心使命、锐意改革创新,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学校各项事业稳步推进,重点工作多点突破,呈现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局面。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按照中央和教育部党组部署,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制定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明确56项重点任务。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开展宣讲近百场,全体校领导集体备课,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宣讲56场,各二级党组织举办报告会60余场。重点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建立工作台账,确立16项校级重点项目,283项部门重点项目,切实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造福师生的实效。通过开专网、汇专刊、编专报、设专栏等形式营造宣传氛围,全体二级党组织书记录制微党课,制作原创视频。组织720余名师生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合唱、献词、观礼,举办“心中歌儿献给党”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举办“党旗在山谷中飘扬”等系列主题活动。开展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为181名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2.统筹常态化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部署要求,坚持精准防控,紧盯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完善校园防控机制,制定《校园防控应急响应分级方案》等制度文件,全年组织召开疫情防控相关会议14次、印发防控相关文件12份、管理和发放口罩等防疫物资55万件。组织开展三次新冠疫苗集中接种,师生接种比例超过90%,确保应接尽接,及时建立校园免疫屏障,保障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制定实施“八农”计划,保持帮扶机制稳定,工作力度不减。全年组织召开定点帮扶会议9次,主要领导先后到化隆督促检查帮扶工作。继续选派优秀干部赴化隆县挂职,进一步加强对帮扶干部的管理培养和服务保障,1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持续开展“大山里的蒲公英”“筑梦化隆”和“北地-化隆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牵头做好高校“资源环境帮扶联盟”工作,联盟成员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不断增强,组织联盟年会,携手打造高校组团式帮扶协作标杆典范。积极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点,推进实施“地质遗迹调查及地学旅游开发”项目,帮助化隆县阿河滩村成功申报地质文化村。高质量高效率完成“6个200”指标,全力推动化隆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持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年组织校级理论中心组学习23次,编印《中心组学习参考》17期,完成12个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巡听。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定期召开意识形态工作形势研判会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督查。加强阵地管理,落实“一会一报”制度,全年审批各类报告会共48场。完善网络管理,规范舆情处置流程,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和分级管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提高新闻宣传时效性,打好新闻宣传组合拳,唱响新时代学校发展主旋律。
5.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统筹调配干部资源,顺利完成15个学院行政领导班子换届,换届后学院行政班子平均年龄由51岁降到44岁,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班子功能不断增强。本年度提拔干部36名,平级调整29人次,免职38人次。选派干部积极投身建党100周年、冬奥会等重大活动,通过援派挂职等多种途径,培养干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开展新一轮优秀年轻干部调研工作,研制优秀年轻干部评价标准,充实年轻干部队伍“蓄水池”。全面推进围绕“五学”抓党建,制定实施方案并形成5大类33条任务清单,压实党建工作责任,推动互学互鉴,提升工作实效。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修订《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选配110名兼职组织员充实党务工作队伍。积极推进基层党建示范创优工作,设立基层党建工作项目43项。学生党建工作成效明显,本年度培育学校样板党支部23个,1个班级获得北京市十佳班集体,1人获评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117个学生党支部完成红色1+1共建活动,数量居北京市第二,创历史新高。
6.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召开年度工作会议,组织签订责任书、开展集体廉政谈话,压实管党治校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做实日常监督,确保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学校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开展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梳理权力清单,排查廉政风险,进一步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扎实做好执纪审查工作。坚持以案为鉴、以案促治,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完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体系,涵养廉洁文化,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深化作风建设,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深化学校纪检体制改革,完善党委纪委沟通会商机制,推进两个责任协同贯通、一体履行。强化政治担当,积极配合做好教育部党组巡视工作。对4个二级单位开展常规巡察、2个二级党组织“回头看”,进一步完善巡察整改机制,提高巡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7.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制定出台《基层党组织统战工作职责》和《关于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办法(试行)》,推进完善“统一领导、牵头协调,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责,向各级政协、党派上级组织提交提案及信息70余项,荣获表彰10余项。加强党委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强化宣传教育培训,维护校园民族宗教领域安全。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共征集各类提案41份,立案36件,已全部圆满办结。支持教职工文体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协会团结凝聚广大教职工的作用。以庆祝建党100周年、喜迎冬奥、筹备校庆等重要活动为契机,推动团学工作迈上新台阶。召开学代会和研代会,推进共青团改革向基层延伸。加强党建引领,抓好离退休教职工的“三项建设”,积极发挥银龄优势作用,用心用情提供精准服务。
8.持续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在国内率先提出“立足地学、着眼生态、厚植文化、自然育人”的自然文化育人理念,自然文化育人课程与实践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自然文化育人模式实践与研究》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自然文化研究院湘西、延庆、黄河等分院相继成立,持续打造自然文化品牌。全面启动70周年校庆工作,召开校庆新闻发布会,明确“新北地 新征程”校庆主题,发布新版校徽,在《人民日报》刊登校庆一号公告。公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70周年校庆工作方案》,发布铭心、正心、凝心、潜心、连心、润心、雄心“七心”工程及“校史、校友、校园、校区”四大重点项目。深入挖掘北地精神,讲好北地故事,传播北地价值,荣获“首都文明校园”称号。
(二)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
9.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统筹谋划推进大学科融合、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大科技项目、大资源平台、大自然文化和大校区建设等“七大”建设,全面提升优秀人才培养力、前沿科学创新力、优势学科带动力、国家战略服务力、交流合作推进力、自然文化发展力和生态文明贡献力。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2021-2025年学校整体建设目标和学科建设规划。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领域首次进入ESI前1‰。高标准、高起点、高站位研究制定在雄安新区办学的发展规划,成立雄安校区建设办公室,稳步推进雄安新校区建设工作。
10.人才培养成绩突出。进一步加强学校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及管理,构建燕山学院、基地班、求真班、创新班等多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申报的7个本科专业全部获得教育部批准,其中“自然资源登记与管理”专业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专门型人才培养的空白。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目前学校本科专业总数增至5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以“地质传家宝”为特色的“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成效凸显。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3门课程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名教师获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落实研究生质量提升十项行动,招生培养模式和严格学位授予质量等工作不断创新。开展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狠抓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强调高水平学术训练,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深入开展新“三光荣”教育,“2314”就业助推工程入选教育部百篇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获得1金3铜,实现了金奖零的突破。学生体育在多项国内外比赛中斩获佳绩,跆拳道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选拔赛中获得2金2银5铜,田径队位列首都高校田径运动会榜首。
11.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由王成善院士、成秋明院士领衔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实施的国际大科学计划。王成善院士牵头的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取全球最连续、最完整白垩纪陆相地质记录,成果入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李曙光院士团队成功获得来自嫦娥五号的月球科研样品,开展月壤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117项,历史上首次破百。朱弟成教授团队获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填补了学校历史空白。获批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3项。全年科研经费到账4.27亿元,比2020年增加10.6%。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质量、数量双提升,全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50篇,标志性论文119篇,创历史新高,刘金高教授在《Nature》正刊发表科研成果。期刊中心办刊质量进一步提升,《Geoscience Frontiers》5年影响因子6.791,在国际地球科学及交叉学科领域200种期刊中排名第8,进入前5%。
12.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斐然。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育并举、捷报频传,两院院士均有斩获,引进双聘院士2人。1个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获“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人获优秀青年基金,3人获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特等奖,2人获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1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3人获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3人获北京高校管理岗位青年教职工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师德专题教育贯穿全年。选树“北地先锋”系列教师榜样,举办“尊师崇德”主题月系列活动,编印首版《教师手册》,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13.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平稳推进。进一步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交流合作,与世界一流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8份。顺利召开孔子学院第七届理事会,完成中方理事换届和新任院长交接。搭建高质量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年内新增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获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13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再上新台阶。加强与政府部门、自然资源行业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签订国内战略合作协议26项。扎实推进“支援西部计划”,选派现任教师和离退休银龄教师赴疆开展援建。扎实推进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完成庆祝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周年系列活动。深化校院两级校友工作体系,构建全员校友工作格局,成立广东校友分会,推进建设母校与校友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校际联合、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合作发展新局面。加强继续教育平台建设,拓宽合作办学的新格局,新建7个学习中心和1个函授站。
14.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攻坚克难,着力推进校园空间管理,完成海业商务楼二层及地下空间的回收,拓展办公面积2580平米。顺利完成校企改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实施教2、教3、教4和学9楼的维修改造。平泉实习基地建设平稳推进,周口店、北戴河实习基地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优化大型实验平台建设,投入1000万元,完成6个专项实验室的改造建设。制定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完善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实现148台大型仪器在线服务,保证仪器设备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信息化由管理向服务提升转变,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成效明显,协同办公系统不断优化,办事流程运转和执行效率持续提升,智慧校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15.服务保障能力日益增强。根据国家和教育部有关政策,结合本年度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办学实力的提高,坚持发展原则和激励导向,在发放6000元激励绩效的基础上,2021年再增加1万元激励绩效,让广大教职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深化财务综合改革,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不断提升财务服务水平。推动内控工作常态化,开展学校内控评价工作,及时识别潜在风险,消除风险隐患。扎实开展审计工作,全年开展各类审计工作120项,总金额41亿元,完成22名处级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有效规范权力运行。编制《招标采购工作服务手册》,加强政策宣讲,提高招标与采购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强校园安全服务体系建设,设置“校园110”服务中心,统筹消防、治安、交通、技防各支队伍协调联动。教学区新增车位58个,“110”岗亭接待师生747人次,案件回复率100%,帮助师生找回遗失物品570起,化解矛盾纠纷120起,师生满意度大幅提升。优化后勤服务流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高质量服务教学科研、保障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绿色校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整合空间资源,增设学生宿舍休闲区14个、自习工位316个,学生获得感持续提高。建立无接触智能取餐柜,守护学生外卖“最后一百米”。完善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校医院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博物馆、校史馆、体育馆有序开放,社区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大后勤、大保障、大服务”的后勤保障体系初步建成,校园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过去一年的成绩,是党政团结一心、全校师生共同奋斗而取得的。成绩中也凝聚了包括老领导、老同志的智慧和汗水,包含着广大校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所有为学校建设发展而勤奋工作、无私奉献的老师们、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二、工作思路
今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学校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系统实施“落地行动”,扎实推进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各项任务,在提高和增强发展的平稳度、显示度和参与度等方面下功夫,奋力推进学校“七大”建设工程,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认真做好巡视整改和7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全力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学校各项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奋力谱写建校70周年改革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积极营造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构建覆盖新入职教师、中青年教师、高层次人才等不同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培训体系,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实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程、新生引航工程、党支部堡垒工程和党员先锋工程,培育北地榜样,注重综合素质评价,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深化《生动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共产党党史专题》等优质思政课程群建设,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力度,以申报北京市重点马院为契机,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二)系统推进综合改革,扎实做好70周年校庆工作。修订并实施大学章程,持续做好学校制度“废改立”工作,以大学章程为核心,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学术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类学术组织的运行机制,拓宽师生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效途径。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深化“破立”并举,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等改革,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完善学校各管理系统和层级间的职责权限、管理程序、决策规则。全力做好校庆70周年工作,遵循“节俭、简朴、热烈、隆重”的原则,以庆祝建校70周年为契机,以“新北地、新征程”为主题,总结办学成就和经验,厚植文化底蕴,弘扬地质报国优良传统,凝聚高质量发展共识,展现新时代发展气象,阔步迈向学校事业发展新征程。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聚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全力做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准备工作,力争在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取得新的突破。做好国家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的组织申报,力保学校90%以上的专业为“双一流”专业。强化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对互联网+等竞赛的支撑作用,全力支持优质项目孵化,力争在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取得团体一等奖。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督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积极稳妥做好继续教育工作,加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渗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着力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开展全员心理健康测评,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加强校企育人协同,拓宽基层就业渠道,继续实施“2314”就业助推工程,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扎实推进大自然文化建设工作,完善自然文化育人体系,培育自然文化研究的高质量成果。
(四)聚焦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水平。对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结合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发展需求,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结合新校区建设规划,做好学科、学院的调整优化工作。追踪分析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以评促建,推动在建学科高质量发展。推进分层分类学科建设实施计划,加强立项和建设管理,着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继续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大计划实施提供充足保障。积极推进面向2030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大资源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推进科技评价改革,有效整合科研资源,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果。扎实做好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新申报工作。继续稳步提高科研经费总量和科研成果的产出质量,到校科研经费和高水平成果比上年提高10%,标志性成果比上年提高20%。加强科技期刊建设,保持《GeoScience Frontiers》和《地学前缘》在国际和国内办刊质量和优势地位。广泛对接政府、企业、市场技术需求,加强科技成果培育与筛选布局,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落地。对标国家高端智库,推进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全面建设,紧密融合各个学科的优势力量,力求实现多点突破,进一步提升决策支撑和社会服务水平。
(五)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培育以战略科学家为代表的优秀科学家群体,为人才开展工作提供优越宽松环境。研究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做好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做好高层次人才岗位聘任工作,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不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严格各类人员招聘程序。完成副高及以上职称、副处及以上级别人员的档案专审工作。稳妥有序开展博导退休制度改革。完成科级岗位聘任工作,畅通管理岗位教职工发展通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会商协调机制和奖惩联动机制。完善学校教师荣誉体系,开展“北地先锋”教师系列奖项评选工作,运用名师资源,多角度全方位讲好师德故事,以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坚守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开展师德警示宣传教育,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六)坚持开放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持续推动国内战略合作,深入开展校地合作、院地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发展。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参与和建立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相关区域的战略合作。落实“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提升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优化留学生培养体系,推进留学生英文培养方案试点工作,不断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加强引智基地建设和管理,做好“111计划”、“一带一路”、高端外国专家和外国青年人才项目,开展前沿科技国际合作。完善孔子学院规章制度,推动纳米比亚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建设。积极联系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支持学校事业发展,争取各类社会资源支持学校建设,扎实做好校友会和基金会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施“十农计划”,持续开展教育帮扶、人才培训、消费帮扶、引进帮扶等精品帮扶项目。加强督导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化隆县经济社会发展。
(七)加强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管理服务保障。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以保民生、保运行、保重点为原则,量入而出,强化预算约束力。健全财务制度,完善内控体系,强化内控评价,提升内控管理对学校经济活动的保障力。审计关口前移,加强专项内部审计,做好“经济体检”工作。加强招标与采购规范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防范采购风险。持续加强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等公共用房定额配置和有偿使用制度机制,提高公共用房调配的科学化水平。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打造信息门户、协同办公系统、网上办事大厅、移动门户四位一体的校内信息与服务体系。推进高性能计算平台一期建设,构建学校科学研究支撑平台,提高计算能力,拓展计算资源。落实后勤服务保障任务,推动后勤信息化建设,提高后勤系统的应急响应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提升校园综合治理和服务水平。围绕校园反恐防暴、应急管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重点领域,排查化解重大矛盾纠纷和各类安全风险,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注重加强和改进民生工作,解决好广大教职工关心关切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强校医院建设,不断提高医疗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体育馆建设,提升师生教学健身环境。继续做好教职工子女入学等工作。增强服务意识,用心用情、精准精细,认真做好新时代离退休工作。加强居委会建设,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国际会议中心管理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服务学校师生和对外交流展示窗口的作用。做好档案馆档案服务工作,稳步推进校史馆改造和提升工作,充分挖掘校史资源,强化校史育人。
(八)做好基础保障条件建设,大力推进新校区建设工作。认真做好校园景观改造和相关楼宇改造工作,完成教2楼、教3楼、教4楼维修改造,做好校史馆建设任务。推进平泉实习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周口店、北戴河实习基地学习生活条件。发挥好学校主体责任,积极争取政府大力支持,全力推进校园西区生活区改造项目。成立雄安校区建设指挥部,健全雄安校区建设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方案。完成校区控制性详规、总体规划建设方案立项报批。组织编写并完成项目立项所需的地勘、环评、交评以及可行性报告等基础性报建材料。完成单体项目可研报告立项报批,按计划年底启动雄安校区开工建设。
(九)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巡视整改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改革发展,时刻绷紧常态化疫情防控这根弦,按照校园疫情防控“红、橙、黄、蓝”四级应急响应体系,严格落实相应工作要求。完善疫情防控工作定期调度机制,加强综合协调和信息沟通,优化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科学精准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提高政治站位,扎实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对照教育部党组第四巡视组反馈意见,抓好巡视整改。成立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整改落实。对照巡视反馈意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认真制订巡视整改工作方案,逐条梳理问题清单,逐项研究整改措施,明确整改工作的时间表、责任人和工作目标。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将巡视整改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持续推进,查找制度漏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用整改成效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认识“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教育引导师生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等议事决策制度、请示报告制度,持续提高政治“三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党组、北京市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控,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督查,切实提升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坚持围绕“五学”和“七大”抓党建,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召开学校党建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十四五”期间党建工作任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树一批样板支部和标杆学院党委,做好二级党组织换届工作。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发现识别干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管党治党严的主基调,进一步压实“两个责任”,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深入践行“一线规则”。进一步提高监督执纪水平,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运用“四种形态”的指导力度。探索运用创新灵活的巡察方式开展巡察,充分发挥巡察“利剑”功能。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共青团等组织的优势,推动离退休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增强对全校教职员工、青年群体、离退休教职工的凝聚力、感召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汇聚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在追梦的路上需要我们不停奔跑、不懈追求。近年来,全校师生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落地行动”,艰苦奋斗、顽强奋斗,我们开“顶风船”,啃“硬骨头”,谋“大工程”,扩“朋友圈”,筑“同心圆”,我们做成了之前做不成的大事,实现了之前不敢想的目标,学校事业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新的一年,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学校改革发展推向深入,奋力书写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篇章!